异地恋内容营销(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营销)

百科全书-记录人类一切知识的工具书拓展

美誉:《百科全书之父》《中国全书》《东方全书》《西方全书》

异地恋内容营销(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营销)?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破亿 情绪营销是灵药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1905电影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异地恋内容营销(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营销)1

1905电影网专稿5月5日,五一档票房冠军《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总票房破亿,喜提社交平台热搜。

影片对异地恋情侣日常生活的展现,让不少观众感同身受,情绪上头。一些情侣观影时或哭或笑的画面,也出现在了电影官方短视频平台的宣传物料上。

从《前任3:再见前任》以小博大开始,情绪营销似乎成为国产爱情片的标配,并有逐渐泛滥之势。无论什么类型影片,皆想从中分得一杯羹。

情绪营销真的是电影票房大卖的万能公式吗?它的核心关键词是什么?其与口碑营销的关联与区别又在哪里?

对此,1905电影网邀请到了影行天下CEO安玉刚、拓普数据CEO程飞、无限自在合伙人及营销事业总经理崔悦,来和大家聊聊关于情绪营销的那些事。

1905电影网:您如何定义情绪营销的概念?它的核心是什么?

安玉刚:我觉得就俩词来概括,找共鸣和感同身受,都是一个意思,都是戳所有用户的痛点。当你戳到对方痛点的时候,他就会跟你一起有了共同的感受。它的核心就是感同身受。

崔悦:我觉得情绪营销,其实主要还先找影片能激起观众共鸣的那个点是什么,也不是所有影片都具备情绪营销的基础。核心就是肯定要找到共情的点,然后把它来进行放大。

程飞:情绪营销贯穿电影营销的全流程,它通过放大影片中的某一情绪价值,引发观众共鸣,进而产生观影兴趣走进影院,最终实现其对口碑和票房的拉动。它的核心在于,擅用普世情感引发观众强共鸣,调动观众的观影和传播热情。

1905电影网:您觉得决定情绪营销成败的关键是什么?有哪些直观的维度或传播数据去体现?

安玉刚:明面儿上就是一条短视频的播放数据等,再直接一点就是电影票房的最后呈现。但根本问题,就是你能不能抓住这一代人情绪里面那个痛点。

比如说像我们当年做《失恋33天》的时候,观众应该是差不多跟我这一代人,就是80后。那放在今天,这个主流观影人群已经是00后。这20年之间,个人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一定有不同,主流观众的痛点也不一样。

崔悦:首先就是刚才所提的要找到引起观众共情的那个点,但成败关键是在于这个点,能不能让大家有走入电影院,去释放这个情绪的欲望与冲动。

做《前任3》营销时,前期释放的口碑中,观众离场时那种遗憾错过的情绪被我们发现,然后针对这一点进行了放大。情绪营销其实影片本体带来的情绪是很重要的,观众离场时的情绪释放,本身就是一个催泪的部分。

程飞:关键在于是否能准确捕捉影片的基本情绪,找对营销发力点和侧重点,并引导传播。

业内当下普遍参考的“想看指数”,维度比较单一,并不能全面反映观众的观影意愿和营销效果。拓普通过营销到达率和转化率这两个核心指标,能够更科学地量化营销效果。

1905电影网:您觉得情绪营销比较适合哪些类型片?比如说爱情片等等,更适合情绪营销。为什么?

安玉刚:大部分国产片其实都比较适合,最明显的是爱情片。进口片就很难通过这种形式进行营销,因为它比较难和当下的中国观众建立情感联系。但恐怖片除外,因为害怕是人性的通病。

崔悦:首先像爱情片这类情感浓度比较厚的片子,肯定是适合情绪营销的。然后,还有一种偏主旋律类型的片子,它可以打一种大的情绪,就是家国情怀。在一定程度上,大家是需要有这种民族自豪感的,它就能够勾起观众走进电影院的欲望。

其他片子,比如说像一些奇幻、喜剧、视效片,这种片子本体是由故事构成的。从大类型上来说,我个人觉得它们其实并不太适合做情绪营销。

程飞:情绪营销没有不适合的类型,只有找不准的方向和侧重点。无论哪种类型片,都具备向观众提供情绪价值,引发共鸣的潜力。关键在于把握营销策略和情绪的结合点,以及这种情绪是否符合当时观众的观影和情绪需求。

1905电影网:目前,电影宣发时带上一些观众流泪或哭泣的画面,似乎成了标配。您觉得当下片方有没有越来越重视情绪营销这块?为什么?

安玉刚:肯定会重视,这个事情怎么说呢,就是老用哭这些事儿进行宣发,我觉得这是因为它有效。面部情绪是观众对影片观感的最直观和外化的反馈,更倾向于用户。公司越来越重视观众反馈,是整个行业特别好的一个变化。

崔悦:当然会很重视,因为我觉得这种reaction视频,它无论是笑还是哭,都是能够直接告诉观众,从这部影片当中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直观感受,你可以释放出什么东西,是眼泪呀,还是笑声。

程飞:有。因为情绪营销能让影片传播产生裂变效应,短时间内迅速提升话题性和舆情热度,增强观众分享影片的主动性。

但是这种带上哭泣画面的宣传标配已经套路化、模板化,逐渐被观众诟病和抛弃。情绪营销是利器,但片方需要以大数据为支撑,针对各自影片制定单独的科学策略,而不是千篇一律。

1905电影网:你觉得口碑营销、情绪营销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两者之间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安玉刚:口碑营销最重要的事情,是首先找到喜欢你的那部分人,尽量让第一批观众是最有可能喜欢你的那部分人。情绪营销的观众真实反馈很重要,有的爱情片很感人,拍到观众哭了,这是成立的。有的片子本身不那么感人,它去找人去扮演,也只是一时的热度,观众进场后,发现并非如此,也不行。口碑与情绪营销都要建立在内容之上。

崔悦:我个人觉得其实这是一回事儿,首先我们做的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影片整体的营销。它可能包括除了口碑跟情绪之外,还有基于影片本体的一些内容产出。其实,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情绪也可以是反映观众口碑的一种体现。

程飞:二者是互补的。情绪营销在影片上映前结合情绪共鸣点发力,带动观众传播和影院观影。上映后通过对舆情热度和到达率、转化率的实时监测,及时反应并调整营销策略,进一步借助情绪营销发酵口碑,最终通过口碑营销走出长线优势,增强影片生命力。

1905电影网:你认为未来会有新的营销大方向出现吗?

安玉刚:古往今来,个人的情绪反馈就那几样,所以我觉得会变的只是呈现方式。

崔悦:以目前情况来看,我个人觉得暂时没有,还是回到那句话:电影营销是一个整体。它可能会有渠道的变更,比如说最早的渠道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然后慢慢变成微博、知乎、豆瓣等,这种以口碑营销为主的平台,现在又有了短视频平台。

其实,我觉得像情绪这种东西它也不光是作用在短视频上边,只不过短视频上它能体现的更直观一点。

《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官方短视频账号

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情绪营销并非是所有影片票房大卖的万能钥匙。针对不同影片的不同情况,情绪营销更不能千遍一律,而是有备而发。

无论口碑营销,还是情绪营销,皆要建立在内容之上。强行甚至是有演绎成分的情绪营销,反而会因货不对板,进而造成口碑崩塌局面。

对于市场而言,好内容需要通过多种营销方式去传播。而影片内容质量,才是最终票房的根本保障。

异地恋内容营销(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营销)2

猫眼娱乐旗下猫眼研究院近日发布《国产爱情电影数据洞察》(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国产爱情电影在经历两大黄金时期之后,市场总值和单片票房遇到挑战,影片“剧情”“真实感”等关键词受到观众关注,市场急需打破“同质化”困局。

高度同质化

国产爱情电影进入突破期

数据显示,2011-2022年12年间,国产爱情电影经历两大黄金阶段,目前已经进入第三阶段的突破期。

2011-2013年间,都市、青春、古装、喜剧、剧情等各种爱情电影均有市场表现优异的代表作,比如《失恋33天》依靠爱情电影的社交属性以及互联网的流行文化,打造了“世纪光棍节”的概念,并一举摘得国产电影年度票房第4名的佳绩。

2014年,国产爱情电影品类开始多元化,“爱情+喜剧”率先实现票房体量的飞跃,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喜剧爱情电影年均上映数量达到了120部之多,在国产电影市场的票房占比于2014年达到49%的高点,票房总值在2015年突破100亿大关。2015年直接迎来了“喜剧爱情”的全盛时期,产出了《港囧》《夏洛特烦恼》等经典优秀作品。

进入2017年之后,或因“喜剧+爱情”出现了审美疲劳,爱情电影的年度总产值出现了明显下滑,但部均票房仍保持较高产出。像《前任3:再见前任》《后来的我们》《少年的你》等影片,更是代表爱情电影连续三年斩获单片十亿的佳绩。同时“剧情+爱情”自2017年以来呈现抬头之势,在2018年、2019年先后实现票房千万影片数量和部均票房的双向超越,成为爱情电影的新主流。

2020年以来,疫情给行业整体带来不小影响,影片类型供给受限,爱情电影市场在大环境影响下逐渐下滑。即使在2021年电影市场各项数据均有回暖之际,爱情电影在国产市场中仅有11%的占比,相比往年仍有差距。部均票房继续下行,无论是创作还是市场运作,都出现高度同质化的现象,国产爱情电影急需破局。

“催泪制胜”多

大众已经“看累了”

国产爱情电影由繁盛到下行,除疫情因素影响之外,上映时间、内容、宣发均对影片票房有着重要影响,影片同质化带来的审美疲劳是国产爱情电影面临的最大难题。

从开画表现上,国产爱情电影开画票房保持较高水准,后继普遍乏力。在历史上首日票房超过5000万的国产爱情电影中,2020-2022年占据6席,开画票房仍能保持较高水平,但整体票房后劲在持续下降。热门档期前置核心用户是原因之一,但品质问题同样难以回避。

从观众反馈看,“剧作”仍然是观众评价一部电影的核心。从剧作角度看,观众对国产爱情电影中的“泪点”“结局”“爱情感”的提及率明显高于行业均值,决定了一部电影的基础。盘点2020年至今票房5000万以上的国产爱情电影,大部分剧情评分在7分以下,只有两部影片达到8分以上。这表明近年国产爱情电影的综合评分普遍不高。

观察发现,近几年高票房电影的剧情共性就是“催泪制胜”,但用户已经出现审美疲劳。催泪剧情依靠强烈的“爱情感”共情引发共鸣,“剧情爱情”源源不断,但是2022年,同类作品已不再被大众买单,例如泪点高出类型均值的《十年一品温如言》《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等影片,无论是提及率还是票房,都不比往年,从一定程度来讲,大众对“哭片”已经“看累了”,催泪显然不是强行煽情,而是要实现感同身受的共鸣。

观众认为国产爱情电影剧情不足点,普遍集中在缺乏真实感上,这表明观众对剧情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今年上映的9部国产爱情电影中,有4部评论中提及“剧情”的比例高,且与综合评分差距较大,对影片整体影响明显。2021年上映的描摹上海都市爱情的《爱情神话》获好评,也表明爱情电影真实感的重要性。

从历年票房破千万国产爱情电影数量来看,喜剧爱情电影的表现有回暖趋势。《还是觉得你最好》《爱情神话》等具有高笑点的爱情电影,都取得了优异的票房表现。作为2022年度最高评分爱情喜剧,《还是觉得你最好》打破了近年来爱情题材影片的低分魔咒,在香港地区的票房超越《功夫》,成为香港电影史上排名第一的港产喜剧片,这从另一侧面证明观众对“催泪制胜”类爱情影片的审美疲劳。观众更喜欢看有烟火气、剧情真实、贴地气的电影,笑中有泪的喜剧爱情电影比老套洒狗血的悲剧爱情电影更易得到共鸣。

片名辨识度低

普遍缺乏记忆度

除去《十年一品温如言》等根据小说作品改变的电影,2020-2022年上映的国产爱情电影中,共有15部电影的片名大于等于7个字,12部采用短句结构,例如《我的青春有个你》《我要我们在一起》《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等,15个片名中“我”或“我的”出现11次,“你”或“你的”出现6次,“我们”或“我们的”出现3次,爱、喜欢等出现10次。一方面,爱情电影的片名越取越长,呈现短句化倾向;另一方面,在多部爱情电影同时上映时,短句式片名又会让观众难以辨识,普遍缺乏记忆度。

电影片名有四大功能:信息传播功能、表情功能、审美功能和广告功能,短句式片名能满足传达影片类型的信息传播功能,但是普遍缺乏语言优美流畅、便于记忆的审美功能,导致影片内容往往低于预期,或与预期不符的情况出现。像《我要我们在一起》《陪你很久很久》和《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都是片名与预期不符的代表性案例,一定程度上也使影片面临更高的口碑风险,久而久之观众心中会建立“片名长=影片差”的刻板印象。

电影宣发同样面临同质化困局。近年来国产爱情电影宣发主打“共情”“破防”“意难平”等关键词,或者拍摄观众流泪的观影反应,同质化营销方式对观影欲望的激发效果越来越弱。同时,爱情电影营销在仪式场竞争上呈现白热化状态。《地球最后的夜晚》成功开创“跨年档”,仪式感确实行之有效,但今年2月14日,《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十年一品温如言》《不要忘记我爱你》三部爱情电影在同一天运作了10个仪式场。可见,国产爱情电影的同质化问题,在剧情和创作中存在,在市场运作阶段同样显著,亟待寻求新鲜的宣发触点。

文/本报记者 肖扬

统筹/刘江华

异地恋内容营销(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营销)3

2022年即将过半,电影行业的“寒冬”却仍未结束。

原定5月8日母亲节上映的《妈妈!》再次宣布撤档,让外界对电影行业又多了几分担忧。

回顾来看,上半年重要性仅次于“春节档”的“五一档”同样未能有太多惊艳表现。

据灯塔平台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影院总票房仅为去年的17.6%,即便是票房排名第一的《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在假期间也仅获得了8749.9万票房。

虽然影院的票房整体成绩并不亮眼,但从票房成绩来看,爱情片依旧是节假日档期的“宠儿”。不论是去年五一档光线传媒的《你的婚礼》拿下票房冠军,还是今年情人节档三部爱情片拿下单日2.5亿,都在印证这一规律。不过,耀眼的票房却并未与电影口碑实现双向奔赴。

事实上,目前的国产爱情片普遍面临同质化严重,整体口碑下降的现状。观众对爱情片的期待也在逐渐走低,甚至一听到七个字以上的爱情片电影就给它他扣上了“烂片”的帽子。

作为曾经广受欢迎的电影品类,爱情片如何才能摆脱当前这种卖座不卖好的尴尬局面?

小成本爱情片的财富密码

“五一档”,一直以来都是影院的黄金档期,但今年的情况却略有不同。

据灯塔平台数据显示,受影院营业率不高的影响,五一档共有8部电影临时宣布撤档,最终仅有5部新片上映。最终还在一片冷清中收场,灯塔数据显示,2022“五一档”总票房仅为2.95亿元。

而档期票房前三的影片分别为:《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坏蛋联盟》、《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其中爱情片《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摘得“五一档”票房冠军。

事实上,不光是“五一”,在情人节、元旦节、甚至春节等诸多黄金档期中,爱情片都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和票房。2022年情人节期间,爱情片《十年一品温如言》排片占比达到20.3%,票房占比27.3%,上映当天票房即已破亿,领跑情人节档。

而国产爱情片大规模出现的源头,可以追溯到2013年的《致青春》,在仅仅几百万成本投入的情况下,爱情片《致青春》的票房高达7亿,收益惊人。自此之后,由于爱情片成本低、周期短、回报高的特点,很快便成为了影院和制片方最爱的题材之一。

那么,为什么爱情片往往能够以小博大,获得大量票房呢?

总结起来无非是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爱情电影本身契合了观众的需求。据灯塔平台的数据显示,目前电影院的主要受众还是由情侣和夫妻组成。在这种情况下,爱情片里面的故事与细腻情感能够引发许多观众共情,爱情题材的电影也自然更加容易被观众所接受。

正如这次“五一档”的票房冠军《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就是针对疫情当前,许多情侣异地很难见面,在这种角度下的影视内容,很容易引起情侣与电影之间的共鸣。

其次是档期所具有的天然仪式感。在消费观念不断变化的当下,仪式感逐渐被看重。就像情侣之间互送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在节假日看一部电影也成为了一种仪式感,这也是为何电影行业如此看重纪念档期的原因。

尤其是情人节,七夕节、520、521等一切与爱情相关的日子,都会成为爱情电影的黄金档期。以2022年情人节为例,当天共有三部爱情片上映,其中《十年一品温如言》以首日票房1.4亿夺下票房冠军。

最后是出品方、制片方等的精准营销。由于电影上映的特殊形式,电影的前期铺垫往往能够在上映前让观众做出是否观影的决定。因此,上映前精准营销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电影的最终票房。

《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出品方便通过“你们坚守爱情,我们坚守电影”的营销战略来吸引诸多异地恋情侣,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策略的正确性,上映后连续四天成为票房日冠。

以往的经典案例还有2018年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营销战略就定在了“一吻跨年”的点上,影片方大范围的宣传“应该带着最爱的人在最值得纪念的时刻看这场电影”,这种精准营销使其在预售当天就超过了1亿的票房。

爱情电影契合了大多数观众的需求,借助档期的仪式感,在精准营销的前提下,确实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获得较高的票房。但随着这种模式的同质化,观众对爱情片的期待逐渐削弱,爱情片的这一财富杆杠还能撬动多少票房呢?

当艺术沦为批发产品

在《我是真的讨厌异地恋》上映之后,尽管取得了“五一档”的票房冠军,但电影仍然没有让观众摆脱对国产爱情片的刻板印象。

在豆瓣上,网友的评论普遍认为影片缺乏故事性,拍的像纪录片。其中一位看过影片的网友评论“这种电影才像阿斯巴甜,没有情感,全是人工合成,真不知道一直批量复制这种国产爱情片有什么意义”。

不能否认“网友的看法并不能代表全部观众的想法”这一观点,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观众苦同质化国产爱情片久矣。”倘若仔细分析那些评分在3分以下并被诸多网友疯狂吐槽的国产爱情片,能够发现许多共同点。

比如内容的同质化,这些爱情片中大部分都会从学生时代的爱情开始,然后通过事故、得病、出国、误会等各种理由分离男女主,最后在一系列较为老套的剧情中迎来结尾。

除去同质化的内容,这些电影里较为颠覆扭曲的爱情观往往会让观众瞠目结舌,电影内容也充斥着具有争议的话题,仿佛不摔碎几个酒瓶、不在深夜撕心裂肺的哭闹就不足以证明感情的存在。

这种爱情片的产生与制片方将爱情片当成纯粹盈利工具的原因是分不开的,因其低成本、周期短的特点,制片方将爱情片的制作当成了一个炮制流程,秉着广撒网的原则,往往像流水线作业一样生产多部单一化的作品。但对制片方来说,这种买卖稳赚不亏。

以2015年上映的《新娘大作战》《恋爱中的城市》等影片为例,据灯塔平台数据显示,其当天票房往往会占到总票房的50%以上,但“档期”后的票房曲线大多都会持续下滑。

当艺术沦为批发产品,档期中的国产爱情片通常就是“一锤子买卖”,难以避免“隔天失去商业价值”的尴尬。在这种情况下,国产爱情片想要提高整体质量,还是应该多借鉴一些优质影片的打磨经验。

拒绝“一锤子”买卖

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22年情人节上映的三部影片,次日排片明显下跌。《十年一品温如言》 从20%下跌至13.2%,《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从17.2%下跌至4.5%,《不要忘记我爱你》从18.6%下跌至1.9%。

如何让国产爱情片拥有更多质变的可能,应该成为行业持续关注的课题。

从影片的生产模式与内容层次两个方面或许能窥得一二。

毫无疑问,低成本往往就意味着低风险,对于一心想要盈利的资本来说,以低成本爱情片来获得高票房是最稳妥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很难长存,长远来看损失的是团队和影视公司的口碑。这并不是没有例子,尽管光线传媒凭借着2021年《你的婚礼》和2022年“五一档”的票房冠军获得了经济收益,但部分观众也对其形成了影片质量不佳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国产爱情片的制片方应该改变这种短浅的生产模式,适当的提升成本投入,保障优质影片的产出,通过影片的后续收入和IP商业化来获得长远的收益。而这种收益是要远远优于现阶段这种“一锤子”买卖的。

较为经典的是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当年制片方投入了整整2亿美金以上,在影片问世前,许多人都认为《泰坦尼克号》必败无疑。上映第一周票房只拿到了2800万美元的回馈。但在第二周时,《泰坦尼克号》票房逐渐回春,最终获得了北美6亿美金,全球票房18亿美金的好成绩,而《泰坦尼克号》的后续IP开发也为制片方带来大量经济与口碑上的收益。

理想主义的花,终究会盛开在浪漫主义的土壤里,爱情片终究属于艺术形式,制片方在制作爱情片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热情,重视影片质量,而不是仅仅将其当作一个盈利的工具。毕竟,放长线,才能钓大鱼。

在内容层次上,国产爱情片可以适当加强剧情故事性,在影片中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参照那些优质影视作品,其主题情感能够很自然的融入到故事线中,而诸多国产爱情片普遍缺乏足够精彩的主线,更别说副线点缀。

其次,国产爱情片需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一部只知道强行矫情造作的爱情片是不可能成为佳作的。影片主题的塑造需要将情感表达更加纯粹化,甚至脱离爱情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罗马假日》中的主题便是如此,其女主角安妮公主作为国家的继承人,最后并没有成为老套爱情片中那种为爱抛弃一切的女主,而是决定放弃自己的所爱,选择回去履行自己的责任。在安妮公主24小时的出逃中,影片阐述了人性自由的崇高,也表达了爱与责任的重要。

综合来看,爱情片这几年的口碑滑坡,缺乏优质内容是最根本的原因。片方可以凭借宣发来完成爱情片的“一锤子”买卖,但这种方式并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想让这类影片能够保持长虹,更需要制片方改变短浅的生产模式,发掘更有价值的内容质量。

文章来源:松果财经,旨在提供活泼、深度的财经商业价值解析,做一个有态度的行业观察者!

版权信息::该作品系搜搜网上传发布。搜搜网个人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若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反馈通道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反馈】

页面质量:人已围观本文有8482个文字,大小约为25KB,预计阅读时间22分钟